三、民間文學研究
本年度,在民間文學研究方面值得關注的論文與著作產(chǎn)出不少。其中林繼富所著《漢藏民間敘事傳統(tǒng)比較研究:基于民間故事類型的視角》(人民文學出版社)一書討論了漢藏兩個民族中共同具有的 26個故事類型的特點。正如作者在“緒論”“結(jié)語”等章節(jié)中所闡釋的,期望通過這種比較研究,想要發(fā)現(xiàn)和溝通漢藏兩個民族文化之間的共同的文化淵源和民族關系。接下來,作者以漢藏兩族中流傳的“龍女報恩”“蛇郎”“青蛙丈夫”“灰姑娘”“無手少女”“天鵝處女”“百鳥衣”“生雖不能聚,死后不分離”“求無名”“夢先生”“問三不問四”“寶石戒指”“木鳥”“猴子的心忘在家”“烏鴉背青蛙”“小雞崽報仇”“貓狗結(jié)怨”等 26個故事類型為主,介紹和比較了這些類型在兩個民族的傳承中,主要內(nèi)容方面的相似和差異,并探討了造成這些特點的原因,即它們在各自民族文化中的“文化根源”與“文化因子”以及敘事特點等方面的內(nèi)涵。
從研究材料來看,作者基本采用了 20世紀 80年代以來我國搜集完成的“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之一的“故事集成”省卷本中的資料。從研究背景來看,作者主要依據(jù)“艾伯華分類法”(漢譯文,1999)、“鐘敬文分類法”(1934)、“AT分類法”(1935)、“丁乃通分類法”(漢譯文,1986)和“金榮華分類法”(2014)等中規(guī)定的“故事類型”。
因此,總體上來看,作者的這些研究與討論,對兩個民族的民間故事的比較研究來說,是非常有開創(chuàng)性和啟發(fā)性的。就每個類型的研究來看,不論故事類型所涉及故事文本的材料,還是前人的研究成果,作者均提供了非常豐富翔實的資料。特別是各種文獻中的漢文或漢譯文資料,這是作者非常積極和熱情地鉆研民間故事的精神的體現(xiàn)。但是,由此也可看到其中的一些不足。比如對于藏文第一手資料的閱讀欠缺,有可能帶來許多僅靠譯文資料而產(chǎn)生的問題。再比如有些譯文資料可能存在諸多誤解或誤譯,這將使引用者不能避免而得出不當?shù)挠^點,甚至造成對他民族文化背景的誤解,等等。另外,關于“故事類型”本身,現(xiàn)在通用的漢民族民間故事類型的三種劃分方法(鐘敬文、艾伯華和金榮華)或者說兩種方法之間(艾伯華與金榮華),也存在許多不統(tǒng)一的地方。
作者應該考慮到他們之間劃分標準的差異。再者,如果是開展兩個民族之間的比較研究,也不能僅僅依靠從一個民族中總結(jié)出來的“類型”去套取另一個民族中的“相似類型”,甚至就連名稱上也根本不考慮他民族故事的特點等。
劉軍君的《藏族苯教婚姻神話探析》(《宗教學研究》第 2期)一文討論了幾部苯教文獻中記載的婚姻神話的含義。文章采用了前人漢譯《斯巴卓浦》《“黑頭矮人”出世》《兄妹分財與祈神》《色爾彌》等幾部苯教文獻的部分翻譯和前人研究的成果,分析了這幾部文獻中所反映的苯教神祇的婚姻神話。作者進而認為,這些文獻盡管講述的是苯教眾神之間或神與人類的婚姻故事,但事實上反映了古代藏族(前 5世紀)的婚姻思想。它們主要表現(xiàn)為“陰陽結(jié)合,男女生殖”的自然規(guī)則;反映了藏族社會已進入排除“同輩血親間婚配”的階段;表現(xiàn)多樣的婚姻形態(tài),既存在一夫一妻婚,又存在以王室貴胄為代表的一夫多妻婚;王族首領重視“政治聯(lián)姻”;以“聘娶”達成婚姻的締婚方式已發(fā)育成熟等特點。
鄧韻的《虎牙藏族民歌生存現(xiàn)狀調(diào)查報告》[《戲劇之家》第 8(下)期]一文介紹了虎牙藏族民歌的種類、傳承人及傳承情況。作者指出,主要聚居于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西北部——虎牙藏族鄉(xiāng)的高山堡和上游兩村的虎牙藏族,人口稀少,歷史悠久,自稱為“白涅”或“白”,被其相鄰的松潘藏族稱為“甲拉六”(意為“番人在頭上插雞毛的那個地方”),長期生活在漢、羌、藏三大民族的交匯線上。其民歌種類可概括為 8種:1.山歌,如青年男性野外行走時即興演唱的曲子《雅力俄》;如以一問一答形式演唱的《阿色牢》。2.當?shù)夭卣Z稱為“約里”的牧歌。3.情歌,當?shù)夭卣Z稱“尼益崔”。4.飲用砸酒時演唱的敬神酒歌,當?shù)夭卣Z稱“扎拉窮曲”。5.獵歌,當?shù)夭卣Z稱“然咪”,即《盤羊歌》。獵取盤羊時祈求山神原諒的歌。6.勞動歌,如《耶冒才代》(耕地歌)、《同翁妥才德勒》(織布歌)、《江莊才依德勒》(割麥歌)等。7.風俗歌,如《麥努》(出嫁歌)、《阿益阿撒》(婚禮合唱歌)、《然瑪皮》(敬飯歌)、《撿曲皮》(敬茶歌)、《雅洛雅吉各》(迎客歌)等。8.宗教歌,如《麻支》(經(jīng)文歌)、《扎布開依伙》(還雞公愿歌)、《阿噶阿麥》(喪葬歌)、《喊魂歌》(拉比德)等。
此外,作者還分析了所調(diào)查的額么甲(男)、查西塔(男)、如么(女)、覺么曹(女)、如拉(女)、尤龍才(男)、才珠塔(男)、尼么塔(男)、扎西拉(男)、絨布塔(男)等 10位優(yōu)秀民間歌手的特點及當下的傳承情況。最后,作者認為鑒于當前多元文化的強大沖擊,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手段,對寶貴的虎牙藏族民歌進行保護和傳承是當務之急。
陳麗梅的《淺談迪慶藏族諺語蘊含的道德觀》(《楚雄師范學院學報》第 4期)一文分析了迪慶地區(qū)藏族諺語中所蘊含的道德觀。該文以《迪慶民族文化概覽·綜合卷》《迪慶民族文化概覽·維西卷》《迪慶民族文化概覽·德欽卷》《迪慶民族文化概覽·香格里拉卷》《云南少數(shù)民族諺語選》《中國諺語集成·云南卷》《中甸縣民間諺語》以及楊增適所輯《迪慶藏族諺語》為語料來源,從如上資料所集 700條諺語中,選取與道德修養(yǎng)相關的 320條諺語,分析了其所反映的迪慶藏族道德觀及其成因。
作者認為,從內(nèi)容上來看,這些諺語所表達的道德觀念可從三個方面來概括,即家庭、個人和社會。它們主要體現(xiàn)了敬老、報恩、重家和、重婚姻的家庭道德觀;提倡為人正直、誠信、勤勞、勇敢、善學多謀、自立自強、戒驕躁、戒懶惰、戒虛偽等的個人品德觀,以及揚善懲惡、真誠待人、重群體、重團結(jié)、重友情、重言語道德,杜絕欺騙、貪婪、偷盜、浪費等的社會公德觀念。從其表現(xiàn)手法來看,這些諺語大多選用生活中常見事物來表達,通俗易懂;同時還多運用比喻、對偶及對照的修辭方式,使表達簡潔形象。作者還分析了產(chǎn)生這種道德觀念的可能原因,即當?shù)鬲毺氐牡乩憝h(huán)境是其道德觀形成的現(xiàn)實土壤;這種道德觀的形成也與其社會發(fā)展史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藏傳佛教文化是其道德觀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等等。
版權(quán)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quán)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