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色视频在线观看,麻豆AV无码蜜臀AV色哟,久久av毛片大全,天天综合精品在线观看

文獻(漢文部分)——歷史文獻

發(fā)布時間:2021-12-09 10:56:36 | 來源: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 作者: | 責任編輯:

四、文獻

如同往年的研究,本年度文獻研究的成果仍然非??捎^。

1.歷史文獻

藏文歷史文獻方面,首先是史籍和文獻的譯注。本年度,由周潤年翻譯的巴臥·祖拉陳瓦的史學名著《賢者喜宴》之《噶瑪噶倉史》繼續(xù)在《西藏民族大學學報》連載?!丁促t者喜宴——噶瑪噶倉〉譯注(三十)》(第 1期)主要記載了第八世噶瑪巴活佛米覺多杰晚年的一些活動。米覺多杰在藏歷虎年(1554年)患病期間仍繼續(xù)傳法布教,并做出下一代轉(zhuǎn)世活佛的出生地等預言,最終于虎年八月二十三日圓寂。文章還介紹了八世噶瑪巴培育的眾多佛學無阻的殊勝弟子,包括紅帽系五世活佛袞強耶拉、攝政活佛扎巴班覺、司徒活佛卻吉沃色、年巴活佛、吾瑪谷杰、日綽谷杰等,他們?yōu)閭鞒邪耸栏连敯偷慕谭ㄗ鞒隽酥卮筘暙I。

《娘氏教法源流》藏文原名為《教法源流·花蜜精粹》,成書于 12世紀,屬于較早出現(xiàn)的藏文史籍之一,主要講述了佛教在印度的發(fā)展及傳入吐蕃后的發(fā)展情況,一直寫到后弘期開始寧瑪派的發(fā)展,其中詳細記載了吐蕃王朝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作者娘·尼瑪沃色出生于今山南地區(qū)洛扎縣,是當?shù)氐恼填I(lǐng)袖,為當時寧瑪派的傳承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本年度《中國藏學》繼續(xù)連載許淵欽的《〈娘氏教法源流〉譯注(七)》(第 3期),為《娘氏教法源流》第三章“宣說吐蕃”中第十節(jié)迎娶尼妃墀尊與漢妃文成公主及第十一節(jié)赤松德贊與堪布、阿阇黎的事跡(藏文版第 233頁第三段至第 276頁第一段),內(nèi)容涉及松贊干布時期尼妃和漢妃在吐蕃建造佛殿、弘揚佛教,以及松贊干布之后芒松芒贊、都松芒布杰、阿聰、赤松德贊等歷代贊普弘揚佛教的歷史。

明代岷州僧人班丹扎釋曾于景泰三年封為大智法王,是明朝分封的第四位法王。近年來隨著《西天佛子源流錄》等文獻的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班丹扎釋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李志明、洲塔的《新發(fā)現(xiàn)的兩件班丹扎釋法旨及相關(guān)史實考述》(《中國藏學》第 3期)就新近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班丹扎釋的兩件法旨進行了研究。這兩部法旨由北京大隆善寺發(fā)往岷州大崇教寺,發(fā)出時間分別為宣德六年(1431)和正統(tǒng)十四年(1449)。文章在對兩部藏文法旨的規(guī)制進行介紹后,對法旨進行了謄錄和漢譯,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了釋讀和事實考述,由此提出大崇教寺由班丹扎釋初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奉敕重修在宣德二年(1427)等觀點。另外,文章最后還就大崇教寺的法脈傳承做出了嘗試性探討。

其次是對藏文文獻的研究。《賢者喜宴·噶瑪崗倉史》已經(jīng)在《西藏民族大學學報》連載 30期,關(guān)于其所涉及的豐富內(nèi)容和文獻價值,逐漸為學界所熟知。張屹、周潤年在《藏文史籍〈賢者喜宴·噶瑪崗倉史〉的內(nèi)容及其史學價值》(《民族研究》第 1期)中對這部文獻的作者、版本流布、研究現(xiàn)狀、主要內(nèi)容、史學研究價值等進行了介紹。文章認為,《賢者喜宴·噶瑪崗倉史》記載涉及了元、明時期西藏地方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軍事、宗教、文化等方面,同時也對漢文史籍記載漢地歷史及西藏歷史的某些方面有所補充。該卷記述詳備,考證精當,而且史料豐富、可靠,很多史料可與漢文史籍相互印證,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

張云在《藏文史書〈雅隆尊者教法史〉的學術(shù)價值》(《民族研究》第 6期)一文中對釋迦仁欽德撰寫的《雅隆尊者教法史》一書做了比較全面的考察。文章先后討論了該書作者的家族、寫作緣起與目的、編著原則、史料來源等,同時就該書突出的學術(shù)價值與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分析,兼論及該書的抄寫年代。文章最后分析了元明之際藏族史學快速發(fā)展的原因,認為元朝的大一統(tǒng)、各民族各地區(qū)交往的現(xiàn)實確立了大一統(tǒng)的歷史觀念;西藏地方宗教界上層頻繁前往內(nèi)地從事政教活動增進了他們對內(nèi)地的了解和認同;而這些史學名著的寫作能與如此眾多的因素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也體現(xiàn)了其廣泛的社會影響。

在古代藏文文獻中,有一部專門記載吐蕃王陵的著作——《桑瓦央瓊》。該書記載了吐蕃王朝時期共 50位歷代贊普和王室成員陵墓的具體情況,對陵墓的規(guī)格、分類、位置等進行了詳細敘述。夏吾卡先在《一部吐蕃王陵的史冊——〈桑瓦央瓊〉的研究與翻譯》(《中國藏學》第 3期)一文中對這部珍貴文獻做了初步的介紹,其中重點探討了其成書年代以及與吐蕃著名《五堅》史籍間的歷史淵源。在此基礎(chǔ)上,作者就該文獻的文獻價值進行了探討,認為盡管其中一些問題還需進一步解讀,但其作為迄今存世唯一一本吐蕃王室墓主最齊全、陵墓信息量最為豐富,且成書年代最為久遠的一部專著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阿貴的《新發(fā)現(xiàn)藏文史籍〈王統(tǒng)日月寶串〉評述》(《西藏研究》第 1期)一文中對近年新發(fā)現(xiàn)的《日種王系》和《月種王系》兩部有關(guān)西藏西部古代史的重要藏文史籍進行了介紹。《日種王系》約著于 15世紀,作者是古格班智達·扎巴堅贊,重點記述普蘭王系;《月種王系》撰者不明,但行文、內(nèi)容簡練古樸,類似吐蕃出土文獻,其成書年代不會晚于 12世紀,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文章從書名含義及其翻譯、主要內(nèi)容及其特點、史料價值等幾個方面對兩部文獻做了相對全面的介紹,認為兩部史籍雖然成書年代各不相同,但內(nèi)容明顯有別于其他多數(shù)藏文史籍,對研究吐蕃歷史文化、早期阿里各王系之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漢文歷史文獻方面,首先是近代文獻的整理。本年度,《西藏民族大學學報》繼續(xù)整理發(fā)表了近代涉藏的相關(guān)漢文歷史文獻,比如第 3—6期連載的歐陽無畏的《藏尼游記》(韓敬山整理)。民國時期歐陽無畏曾兩次入藏,前后達 9年時間。第一次在藏期間,歐陽無畏于 1937年 7月至 1938年 1月自拉薩經(jīng)日喀則前往尼泊爾,歷時 192天,詳盡記述沿途風土源流,尤其是目擊清中央政府在藏各類機構(gòu)今昔境況,對清末駐藏大臣以及十三世達賴喇嘛、九世班禪返藏、亟待中央政府強力治藏均做了深入研析,撰成約 10萬字的《藏尼游記》。文中他強烈呼吁漢藏佛教界要密切溝通交流,同時希望中央政府樹立底線思維,提出治藏之要在于教育,最終使藏族等邊疆民族逐漸融入國家整體民族的理念。整理者全文照錄了原文并重新標點,對其中相關(guān)問題做了必要的注釋,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

本年度,中國藏學出版社繼續(xù)出版了《西藏文史資料選輯》第 32輯,題為《我的西藏記憶》,其中收集了夏景文《十八軍先遣支隊進軍西藏簡錄》、陳明義《壯麗的詩篇英雄的道路——進藏初期后方運輸與修筑康藏公路紀實》、西藏駐格爾木辦事處《一條公路一個城市一座豐碑》等 49篇回憶文章,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初進軍西藏和建設西藏的基本歷程。楊一真整理的《進軍西藏日志(1950—1951)》(學苑出版社),則用日記體的形式較為系統(tǒng)、全面、客觀地綜述了 1950、1951年解放軍進軍西藏、解放西藏、建設西藏的基本情況。部分文件作為附錄補充在文末。

其次是文獻研究。趙心愚的《清代西藏方志研究》(商務印書館)共分 5章,從史料學的角度對清代西藏地方志這一特殊史料系統(tǒng)進行了整體和全面的研究,分別涉及了清代西藏各地方志的作者及成書時間、資料來源、傳承關(guān)系、編撰體例、總體特點及史料價值等諸多方面,比如《西藏志考》《西藏志》等書著者及成書時間的考證,清代西藏方志的資料來源及幾部主要著作間(《西藏記》與《西藏志》,《西藏考》與《西藏志》《西藏志考》等)的關(guān)系考,《西藏志》、宣統(tǒng)《鹽井鄉(xiāng)土志》等方志的特點及其資料價值等。另外,作者還對清代西藏方志的序、跋、例言及目錄著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書后附有 4篇附錄。該書是目前為止系統(tǒng)地探討清代西藏方志的重要著作,為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了抗戰(zhàn)建國,加強了對川康邊區(qū)的治理與開發(fā),由委員長成都行轅組織力量,根據(jù)舊有資料,收集有關(guān)文獻資料,調(diào)查川康邊區(qū)各方面的情況,最終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整理成《川康邊政資料輯要》,并在成都付梓成書?!洞颠呎Y料輯要》由成都行轅主任賀國光主持編撰,包括了川康二省的邊地二十九個縣的基本情況,洋洋二百多萬字,可稱為當時抗戰(zhàn)建國艱難時世下政府出面主編的大型文獻匯編。全書包括總的《序言》《例言》及各縣情況、地圖等內(nèi)容。王川和朱曉舟在《“注意川康邊事之整理,完成建設新西南之使命”——1940年賀國光編纂〈川康邊政資料輯要〉及其重要價值》(《西藏大學學報》第 1期)一文中對這部資料集的編纂過程、主要內(nèi)容、文獻價值和整理本的編纂說明等做了相對全面的介紹。

英文漢譯文獻方面,本年度《西藏民族大學學報》(第 1—6期)連載了由鄧銳齡摘譯的英國藏學家阿拉斯泰爾·蘭姆的《英屬印度和西藏,1766—1910》。該書初版于 1960年,原書名為《英國與中國中亞——通往拉薩之路,1767—1905》(Britain and Chinese Central Asia, the Road to Lhasa 1767 to 1905),后經(jīng)刪改補充,于 1986年以《英屬印度和西藏,1766—1910》(British India and Tibet 1766-1910)為名出版。作者依據(jù)英國所存大量檔案,包括當年英當局的文書、函牘、工商業(yè)者的稟帖、新聞界的評論等,敘述了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到宣統(tǒng)二年(1910)長達 145年間,英屬印度與西藏的關(guān)系及英國對藏政策形成遞嬗的過程??傮w而言,該書如實客觀地反映了這段歷史,具有相當高的學術(shù)價值。摘譯(一)敘述了英屬印度與中國西藏之間最初接觸的過程,分析并指出中國在西藏擁有絕對權(quán)威的地位(由梁俊艷翻譯,鄧銳齡校訂)。摘譯(二—六)敘述了英屬印度吞并和控制西喜馬拉雅山區(qū)諸邦、控制錫金、迫使不丹就范、英國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得勝后屢次交涉西藏開放問題、中英簽訂《煙臺條約》后英人獲得旅行中國西藏等地的權(quán)利、英印發(fā)動第一次侵藏戰(zhàn)爭后吞并錫金,并使中方將西藏的亞東開放等過程。

版權(quán)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quán)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 
    
    • <noscript id="yy8y4"><dd id="yy8y4"></dd></noscript>
      <noscript id="yy8y4"><dd id="yy8y4"></dd></no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