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色视频在线观看,麻豆AV无码蜜臀AV色哟,久久av毛片大全,天天综合精品在线观看

學術問題研究(漢文部分)——藏傳佛教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19 17:53:26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二、學術問題研究

藏傳佛教研究依然是宗教類研究的重點。此外,苯教研究、宗教交流和宗教變化等方面的著述,也比較豐富。

(一)藏傳佛教研究

今年,藏傳佛教研究在內(nèi)容上呈現(xiàn)出異彩紛呈的局面,除傳統(tǒng)的宗教典籍和教義研究依然活躍外,研究越來越拓展至宗教的外延范疇,如教派、寺院、圣跡、儀軌、法會、節(jié)日、傳記、寺院教育等等。

1.文獻典籍和教義研究

近幾年,文獻典籍研究逐漸成為藏學研究領域中的研究熱點。藏傳佛教文獻的編譯、研究、比較等成果在這種傾向下逐漸問世,且在藏傳佛教研究成果中所占比重較大。

2010年有幾部重要的關于藏傳佛教文獻典籍編譯和研究的專著問世。其中,周拉所著的《蓮花戒名著〈修習次第論〉研究》、方中澤譯的《綠度母寶藏》《普賢上師言教:〈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指引》、李德龍著的《敦煌文獻與佛教研究》等專著陸續(xù)出版。

學術論文方面,班班多杰在《中國藏學》第1、2、3期上連續(xù)發(fā)表了題為《〈山法了義海論〉所引佛教經(jīng)論藏漢譯文比較研究》的學術論文,是他繼在《中國藏學》2009年第3期發(fā)表《藏漢佛教經(jīng)論譯文異同之比較研究》之后,又一篇關于覺囊派的這一根本教義的解讀。篤補巴西饒堅贊所著《山法了義海論》分體、道、果三編,每編中引用大量的佛教經(jīng)論來論證覺囊派的根本教義“他空見”,以此實證“他空見”的經(jīng)典性和正統(tǒng)性。文章將這部經(jīng)典“三編”中所引用的佛教藏譯經(jīng)論的內(nèi)容用相應的漢文譯文對照??保源嗽噲D勾勒出藏漢佛教經(jīng)論譯文的特點及各自的譯文風格。

薩爾吉的《江孜十萬佛塔題記再考察》(《中國藏學》第3期)在實地考察江孜十萬佛塔題記的基礎上,對意大利著名藏學家圖齊轉(zhuǎn)錄在《印度—西藏》系列叢書第四卷第二冊中的江孜十萬佛塔題記和現(xiàn)存題記進行了仔細核對。通過此項工作,對圖齊《印度—西藏》錄文的準確性和完善性進行了說明,討論了題記中涉及的縮略和異寫,并在附錄中予以列出;同時以附錄的形式對《印度—西藏》討論的江孜十萬佛塔題記塑畫名錄進行了補充、完善。

孫留莊的《〈解脫莊嚴寶論〉的佛教哲學之探析》(《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6期),對達波噶舉的創(chuàng)始人達波拉杰的著作《解脫莊嚴論》的思想內(nèi)涵做了探析,認為這一著作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佛教內(nèi)容為一體,集大乘佛教的唯識宗、中觀宗和如來藏佛性論于一身,在佛教哲學本體論、心性論以及方法論上獨具特色。

2.教派研究

除了文獻典籍和教義研究之外,今年對藏傳佛教的教派研究也比較活躍,這類研究主要對各大教派的教義傳承及其神像、經(jīng)典等進行比較和探討。比如,鄭堆在《論阿底峽道次第理論及其傳承》(《中國藏學》第2期)中,對阿底峽道次第論的淵源、阿底峽的道次第理論、阿底峽道次第理論的傳承等方面進行了闡述。認為菩提道次第理論是阿底峽在吸收和發(fā)揚古代印度學者龍樹、無著、圣天等次第思想的基礎上在西藏發(fā)揚光大的,歷經(jīng)歷代高僧大德的薪火相傳,逐漸成為藏傳佛教獨具特色的思想和修行體系。阿底峽撰寫了《菩提道燈論》,倡導修行次第,理清了顯密教義之間的關系,闡釋了佛教經(jīng)論的正確主張和思想。阿底峽這一集大成的學說既是對印度佛教的一個總結(jié),又開辟了藏傳佛教的新紀元,對后期形成的藏傳佛教各教派都有重大影響。

李翎在《圖像與宗派:吉祥天母樣式研究》(《中國藏學》第2期)中,通過對吉祥天母的樣式進行詳細的分類和研究,闡述了圖像與宗派之間的關系。文中指出,吉祥天母原為印度教之神,后進入佛教,成為藏傳佛教“八仇兇神”之一,屬于出世間護法神,是諸神中與大黑天并列的重要女性護法神。由于與達賴喇嘛的密切關系,清代有大量吉祥天母的造像實物存留,主要為一面二臂像式,而永樂款的明代造像主要為一面四臂式。文章考察了現(xiàn)今存留的主要吉祥天母像,并對其造像樣式及相關宗派作了全面的梳理。

謝豐泰的《藏傳佛教噶舉派與天臺宗哲學思想之比較》(《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1期)中,對藏傳佛教噶舉派與天臺宗從佛教義理、思想淵源、思維傾向、修持方法等方面作了初步比較。論述了它們相同的中觀性空理論及佛性論和止觀雙修學說,同時也說明了二者的不同特色。本文認為佛教哲學的現(xiàn)代價值是一種消解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哲學。

張屹的《噶舉佛性論與程朱人性論的通融性及其意義探討》(《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3期)是一篇比較研究的文章,文章認為無論是噶舉派的佛性論還是程朱理學的人性論,在關乎人性善惡的根本問題上,都表現(xiàn)出人性本善的倫理取向。這種理論上的潛在聯(lián)系,對于后世的影響潛移默化,意義深遠,為其后漢藏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鋪墊。

3.藏傳佛教發(fā)展史及其社會影響研究

本年度有關藏傳佛教的歷史、變化、影響等方面的學術成果較多。

藏傳佛教發(fā)展史研究方面: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了黃明信先生所著的《吐蕃佛教》一書。該書系該出版社2007年推出的《黃明信藏學文集》中有關吐蕃佛教研究的抽印本,是一部比較完整的研究吐蕃時期佛教的專著。

歷史方面的學術論文也不少,比如:鄭堆的《阿底峽在西藏傳法歷史考》(《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期),文章從歷史學角度,把迎請阿底峽來藏的經(jīng)過、阿底峽來藏后著書立說、厘清藏傳佛教修習次第、以其著名的“道次第”理論影響藏傳佛教各教派等的脈絡置于當時復雜的社會歷史中進行考察,分析了阿底峽來藏傳法的社會背景,從不同角度評述和分析了阿底峽在西藏開展的弘法活動及其對藏傳佛教產(chǎn)生的影響,并對作為歷史人物的阿底峽及其獨特理論予以評價。

朱普選的《青海明代藏傳佛教寺院的時空分布》(《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5期),青海明代藏傳佛教寺院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文章分析了青海藏傳佛教寺院創(chuàng)建的時間特征、空間分布特征及產(chǎn)生這種特征的原因。

楊鴻蛟的《由蘭州永登縣博物館藏明清唐卡看15—17世紀河湟地區(qū)藏傳佛教信仰的變遷》(《中國藏學》第1期)一文,從甘肅永登縣博物館保存的一批明清唐卡入手,選取其中一套26幅的珍貴組畫作為基準,將其與其他唐卡進行圖像比對,通過對唐卡中上師的不同教派的分析,推測出這套唐卡繪制于明清河湟地區(qū)魯土司家族由噶舉派改宗格魯派之際;并結(jié)合文獻試圖對魯土司家族及河湟地區(qū)15—17世紀藏傳佛教的信仰變遷加以梳理和描述。

有關藏傳佛教社會影響的研究文章也不少。

袁愛中在《西藏宗教文化傳播渠道分析》(《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中認為,西藏宗教的發(fā)展離不開傳播,西藏宗教的傳播有著完整而成熟的傳播體系,覆蓋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的各個層面,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延續(xù)至今。

孫悟湖、周拉、索次的《從薩迦寺、仁欽崗寺與周圍社會互動關系看藏傳佛教信仰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換》(《西藏研究》第3期)中,根據(jù)對西藏日喀則地區(qū)薩迦縣薩迦寺、仁欽崗寺與周圍社區(qū)互動關系的調(diào)查研究,認為藏傳佛教信仰正在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zhuǎn)換,藏區(qū)社會的現(xiàn)代化推動了藏傳佛教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藏傳佛教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促進了藏傳佛教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主要表現(xiàn)在宗教行為功利化、宗教生活現(xiàn)代化、宗教觀念淡化、宗教信仰理性化等方面。

高穎和Mary  Phillips的《藏傳佛教對西方心理學的影響》(《中國藏學》第1期)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藏傳佛教對西方心理學的影響,即首先,藏傳佛教對人性的積極態(tài)度、對人類意識的深入認識,擴大了西方心理學的研究視野;第二,藏傳佛教對自我、意識、情緒等復雜心理過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第三,藏傳佛教推動了佛教冥想的傳播,為心理治療和心理自助提供了一種積極有效的方法和技術。

4.藏傳佛教寺院研究

本年度最值得關注的是由甘肅民族出版社推出的《拉卜楞文化叢書》和《拉卜楞寺》畫冊。

拉卜楞寺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自1709年創(chuàng)建至2009年,正好是建寺300周年。為此推出了《拉卜楞文化叢書》和《拉卜楞寺》畫冊?!独防阄幕瘏矔废盗?,編撰歷時3年,200萬字,近萬幅圖片,由甘肅省藏學研究所研究員扎扎、蘭州大學教授洲塔、西北民族大學教授尕藏才旦、蘭州大學教授宗喀·漾正岡布等專家和學者編撰完成。包括《拉卜楞文化導讀》《入駐拉卜楞》《西方旅行者眼中的拉卜楞》《佛教文化圣地——拉卜楞寺》《拉卜楞寺及其屬寺》《拉卜楞高僧傳略》《拉卜楞歷史文化遺存》《拉卜楞民間舞“卓”》《拉卜楞民俗風情》《內(nèi)地旅行者眼中的拉卜楞》等10本書,集拉卜楞宗教文化、民俗風情、歷史遺產(chǎn)、自然風光為一體,展示了拉卜楞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拉卜楞寺》畫冊內(nèi)容豐富、圖片精致,配有英、藏、漢三種文字說明,涵蓋了拉卜楞寺的建筑、法事活動和內(nèi)景等內(nèi)容,其中拉卜楞寺的內(nèi)景照片系第一次向世人展示。《拉卜楞文化叢書》和《拉卜楞寺》畫冊的發(fā)行,為傳承、保護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拉卜楞文化提供了翔實的文字資料,同時也為拉卜楞建寺30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拉卜楞文化系列還包括全面細致介紹拉卜楞寺的大型紀錄專題片《拉卜楞寺》、數(shù)字電影《拉卜楞人家》、原生態(tài)民歌專輯《拉卜楞民歌》《拉卜楞鍋莊》等。

5.藏傳佛教人物研究

達哇才仁的《當代藏傳佛教活佛:信徒認同和社會影響》(中國藏學出版社)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重點課題“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研究叢書”之一。全書分9章,在綜述活佛研究的相關成果、歷史上的轉(zhuǎn)世活佛的基礎上,從政治、宗教、社會、教育等多個層面和角度論述了當代藏傳佛教活佛在政治生活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影響和作用,并討論了活佛與區(qū)域分布的關系。

鄧建新的《章嘉呼圖克圖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關注的是作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四大活佛系統(tǒng)之一的章嘉呼圖克圖。該系統(tǒng)在中國的政教關系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全書分7章,將章嘉呼圖克圖置于清代、民國的社會歷史背景下,首次對該活佛系統(tǒng)第一世至第七世進行了貫通性研究,較為完整地展現(xiàn)了章嘉活佛系統(tǒng)的整體框架和發(fā)展脈絡。

除上述研究主題之外,還有圣跡、儀軌、法會、節(jié)日、寺院經(jīng)濟、寺院教育等方面的學術成果,但總體的數(shù)量不多,學術性很強的研究并不多見。


版權(quán)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quán)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 
    
    • <noscript id="yy8y4"><dd id="yy8y4"></dd></noscript>
      <noscript id="yy8y4"><dd id="yy8y4"></dd></no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