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教育家七世顧嘉堪布,1897年生于今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大河區(qū)水關鄉(xiāng)西河村的一個牧民家庭。父親索南彭楚(藏族),母親東科爾吉爾(裕固族)。他自幼生活在漢、藏、裕固人密切交往的環(huán)境中,加之父母從小的引導和教育,成年后通曉了漢、藏、裕固等三種語言。
1901年,也就是他4歲時,被選定為六世顧嘉堪布的轉世靈童,稱“呼畢拉罕”,定法名“羅桑青利嘉木措”。入寺后,由長溝寺史喇嘛為啟蒙導師,精心研習佛學。9歲時,入馬蹄寺學經。17歲時,他到青?;ブh佑寧寺深造。他學習刻苦認真,深得土觀呼圖克圖的賞識。1922年因奔父喪回慈云寺。喪事畢,受卻藏寺土觀呼圖克圖之命,主持紅灣、慈云、蓮花、西藏、文殊五寺,并正式坐床,取得堪布之稱。
顧嘉堪布雖長于佛門,精于佛經,但受新文化影響,思想進步,視野寬闊,知識淵博,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都有研究。他把如何促進社會文明,提高民族人口素質,幫助牧民發(fā)展生產,改善牧民生活作為自己的終身職責。他常利用講經的機會,結合現實,教育獵人不殺母鹿,不斷生路;教育牧民不殺胎羊,少殺母畜,愛護牲畜;教育群眾勤勞節(jié)儉,不染惡習。他主張各民族團結、互助、友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為實現這個愿望,他鼓勵牧民定居放牧,將分散在水關河一帶的十多戶牧民從各處搬到西岔河,幫助蓋起房屋,分給土地,教會耕種。為妥善處理好土地糾紛,他清理舊界,力主實行租用土地合同制。對漢族租種藏族、裕固族的田地簽訂佃租合同,嚴格遵守合同,減少糾紛。他愛教、愛民、更愛國??箲?zhàn)爆發(fā)后,他在慈云寺抗戰(zhàn)建國大會上,對各族群眾用裕固、藏、漢等語言,講述“守邊御侮,守土有責,使民族生存”的團結救國宗旨,并積極宣傳抗日主張,還親赴蘭州向駐軍獻上祁連山區(qū)的土特產,表達祁連山區(qū)牧民支持抗戰(zhàn)救國的心愿。
生活在祁連山區(qū)的藏族、裕固族群眾,由于地處偏僻,文化比較落后,生活十分艱苦。顧嘉堪布深深感到,只有興辦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才能真正擺脫落后與貧窮。他常強調發(fā)展教育的重要性,認為以文化促進文明,以文明推動經濟發(fā)展,是改善牧民生活,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途徑。于是,他以興辦教育,發(fā)展民族文化事業(yè),提高各民族人口素質,促進經濟發(fā)展和改善牧民生活為己任,積極主張興辦祁連山藏民學校。1939年他與馬羅漢和蒙藏委員會酒泉調查組成員一起組織“祁連山藏民抗戰(zhàn)建國宣傳團”,挨門逐戶地向牧民群眾宣傳興辦教育的意義,消除牧民群眾的思想顧慮,在廣大牧民群眾的支持下,他們靠募捐籌款先后辦起了西藏寺、慈云寺、紅灣寺、馬蹄寺、蓮花寺、明海寺6所小學,共招收了年齡在7—22歲之間的171名學生。各校校舍設在各寺院改造后的房屋內。同時,還成立了校董事會,顧嘉堪布任董事長,馬羅漢任副董事長,各處喇嘛頭人為董事,聘請蒙藏委員會酒泉調查組成員為名譽董事。各學校開設國文、算術、體育、音樂、常識等課。漢文教員從酒泉等地聘請,藏文教員由各寺喇嘛、法臺、管家義務擔任。在辦校過程中,因經費、校舍、教學等方面的困難較多,顧嘉堪布不顧自己體弱多病,奔走于各校和群眾之間,作耐心細致的工作,逐一解決問題。由于顧嘉堪布為祁連山區(qū)的教育事業(yè)盡心竭力,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被譽為祁連山區(qū)文化教育的“創(chuàng)辦者”。他創(chuàng)辦的學校畢業(yè)的大部分學生,解放后都成了自治縣的第一代民族干部,為肅南縣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貢獻。
“蠶絲吐盡身自滅”。顧嘉堪布在為祁連山區(qū)民族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付出極大的心血與辛勞后,積勞成疾,過早地離開了人間──1944年9月14日在酒泉鐘樓寺圓寂,享年41歲。
原文標題:《藏族教育家顧嘉堪布》
來源:張掖地方志網(http://www.zhangye.gov.cn/szb/dzdt/gjzy/201810/t20181017_109486.html)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