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地處祖國大西南的一所綜合性民族高等學校,是多民族統(tǒng)一的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的縮影,有來自56個民族的師生三萬余名。1952年9月,我校民族博物館在學校建校次年正式設立,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民族博物館之一。長期以來,學校充分挖掘民族博物館育人資源、發(fā)揮民族博物館育人功能,努力把民族博物館建成學生成長成才的第二課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地、展示西南少數民族風情的重要窗口、打造民族高校特色校園文化的重要平臺,不斷營造和諧育人氛圍,促進高校文化育人效能提升,努力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社會結構的急劇變遷,傳統(tǒng)文化正遭遇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時期的挑戰(zhàn)。學校充分發(fā)揮民族博物館的功能,進一步加大了對民族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力度,有效地利用到育人環(huán)節(jié)中。
“十一五”期間,為豐富館藏,民族博物館工作人員深入少數民族地區(qū)進行藏品征集工作。先后完成“格薩爾藏族石刻項目”第二期采集工作,“西南少數民族紡織機具項目”第一期工作,從貴州省民族村寨采集了一批苗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的紡織機具和相關文物。2007年,從貴州、云南等地采集了一批苗族、水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的背兒帶;2009年新增面具類藏品90件,羌族展品77件(套),開展了對館藏文物信息進行數字化管理工作。
進入“十二五”,在2011年學校六十周年校慶前夕,民族博物館進行了改造升級。建筑面積現(xiàn)已達20000平方米,其中展館面積3000余平方米。改建了以四川省世居少數民族為代表的藏族館、彝族館、羌族館,并接受了云南省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捐建的納西族館。2012年,又接受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捐建的白族館。到目前為止,共收藏有國內30多個少數民族的各類文物12000余件,是西部地區(qū)館藏最豐富、學術水平最高的高校民族博物館之一,其中藏傳佛教佛龕、鎦金佛像、唐卡、藏文古籍和涼山彝族的漆器、苗族服飾、羌族地區(qū)土司官印等尤為珍貴,這些民族文物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民族學價值、藝術價值,是進行教學和科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當前,民族博物館以“館——柜——堂”為陳列主線。“館”是指已建成的“藏族、彝族、羌族、納西族、白族”等民族館,以及于2015年建成的“土家族、苗族、傣族”等民族館和“珍藏館、面具館、紡織館”等特色館;“柜”是指我國其他47個少數民族在民族博物館各建設一個展柜,以展示本民族最精華、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擬于2015年建成;“堂”是指原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先生捐贈給學校藏漢結合的鎏金楠木佛龕展出的經堂館。
經過60多年的建設,我校民族博物館已成為教學科研、對外展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場所。館藏品使各族師生增進了對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增強了各族師生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為師生播下了民族團結意識的種子;各民族的參觀者參觀不同民族的文化展出后,增進了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促進了海內外文化的交流。
民族博物館現(xiàn)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中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lián)盟成員單位、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以《發(fā)揮民族博物館育人功能精心培育民族英才》為題的校園文化建設成果榮獲四川省2013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2013年8月,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國家民委主任、黨組書記王正偉在視察我校時盛贊:學校建得好、教育辦得好、人才出得好、藍圖繪得好,并對學校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特別對民族博物館在推進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培育民族優(yōu)秀人才中發(fā)揮的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
面向未來,為進一步建設好民族博物館,發(fā)揮其功能,民族博物館設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聘用了一批專(兼)職科研、管理人員,有充足的經費保障,有健全的規(guī)章制度和完整的工作檔案。下一步,民族博物館將加大對民族文物的采集,補充現(xiàn)有展品的不足,使展覽能夠系統(tǒng)化,推進網上博物館建設,反映各少數民族文化發(fā)展成就的亮點與特色,豐富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內容。進一步加強藏品管理和保護的工作力度,館藏文物管理規(guī)范化、制度化、合理化的建設逐步強化。
民族博物館鼓勵及吸引研究生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支持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以研帶學,以研促學”,培養(yǎng)及提高科研能力。同時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建設民俗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特色學科,形成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提高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數量和質量,努力發(fā)展成為面向學校師生,兼顧社會的西南少數民族文物收藏中心、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服務中心和研究中心。
經堂館
經堂館是按照藏傳佛教經堂的裝飾和陳設風格布展的一個展館。館內所陳列的主要文物是原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先生于1951年西南民族學院(注:我校的前身)成立時無償捐贈的,主要包括一組長12米、高3.5米的藏漢合璧的楠木雕龍貼金佛龕,共耗黃金80余兩,精雕細刻,全體用楠木制作,它是集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于一體的鎮(zhèn)館之寶;30余尊保存完整的明、清兩朝的鍍金佛像、一套完整的清代拉薩版大藏經《甘珠爾》、一對長號、以及兩組護法神龕,神龕內供奉的分別是女護法神吉祥天母和男形如意輪白怙主護法神。另外,除了劉文輝先生捐贈的文物外館內還陳列有佛塔、經卷以及反映藏傳佛教內容的壁畫。
藏族館
藏族館包括手工藝廳、世界級文化遺產展廳和世界級自然遺產展廳三個展廳。手工藝廳通過18個工藝門類展示了藏族手工藝的精湛技藝,其中包括泥塑類、鑄造類、雕刻類、書法類、樂器類、車魔類、陶器類、馬具類、紡織類、首飾類、家具類等手工藝品;世界級文化遺產展廳通過壁畫和模型展示了9個主題的世界級文化遺產,其中包括熱貢藝術、天文歷算、人類起源、藏族面具、藏族戲劇、藏醫(yī)藏藥、藏族木刻印版、《格薩爾王》文化、布達拉宮模型等文化遺產,世界級自然遺產展廳展示了藏族聚居區(qū)的圣山、圣水、圣湖。
彝族館
彝族館共分三個館:歷史館、文化館以及生活館。歷史館通過文獻資料、圖片、雕像等重點介紹了彝族近現(xiàn)代杰出人物、南詔國十三王、十月太陽歷、先祖——阿普杜牧和六祖分支,展示了彝族的歷史悠久與文化古老;文化館通過一些精美的實物介紹了廣西、云南、貴州、大涼山、布拖等地區(qū)的服飾、彝族醫(yī)藥、彝族銀飾、彝族漆器和畢摩文化和蘇尼文化等,展示了彝族特有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活館通過彝族火塘、紡織、打制銀器等生產生活情境的再現(xiàn),展現(xiàn)了彝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羌族館
羌族館包括釋比文化展廳和羌族文化綜合展廳。重點選取了羌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陳列展示。羌族的釋比文化是羌族的核心文化,在釋比文化展廳中圍繞羌族宗教和日常事務中權力至高無上的男性祭司——釋比進行布展,通過實物、模型和圖片介紹了勒色——祭壇、神龕、釋比法器、釋比面具、祭祀饃印、釋比祭祀活動、釋比戲等,同時也展示了釋比保護、傳承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情景。在羌族文化展廳中不僅展示了與羌族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服飾、碉樓、羌笛、生活器皿、狩獵器具而且還展示了我館的珍貴文物——清代的皮鎧甲和用水獺皮包制的清代土司服飾,以及分別被列入第一批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羌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婦女節(jié)——瓦爾俄足和羌族服飾中的珍品——羌繡。
白族館
白族館是按照白族的建筑風格修建的,展館首先通過圖片和文獻典籍展示了以下三個方面: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大理的基本情況、南詔大理國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多彩的白族文化;通過實物展示了白族的傳統(tǒng)樂器、白族服飾、白族傳統(tǒng)繡花鞋、繡花香包、以及出自劍川木雕藝人之手的《春夏秋冬》掛屏(劍川木雕技藝現(xiàn)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具有數百年傳統(tǒng)技藝的大理鶴慶新華村的金銀銅器;通過圖片介紹大理秀美的自然風光和主要建設成就。
納西族館
納西族館主要通過文字、服飾、民俗重點展示東巴文化。納西館的大門是按照納西族傳統(tǒng)民居大門的風格修建的,青磚白縫、壁畫飛檐,十分精美。在展廳中通過圖片介紹了納西族的基本概況、歷史、民俗、歷法節(jié)慶等。并通過被稱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文、東巴文的典籍、以及納西館中價值最高的展品——長14.1米、寬34厘米的長卷繪畫——納西族東巴教的《神路圖》,重點展示了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東巴文化。除此之外還通過實物展示了納西族的服飾、東巴祭司用的法器、法杖、法螺、五福冠、神像和東巴文書寫和繪畫所用的竹筆和礦物顏料以及被列入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東巴紙等。
來源:http://mzyjy.swun.edu.cn/info/1126/1035.htm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